【書評】JUSTIC 正義 一場思辯之旅
還記得小時候我對於是非對錯的認定是相當單純的,總以為這個世界非黑即白,好人就是會站在正義的一方,而壞人想當然耳是站在邪惡的一方。但當年紀漸長,逐漸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事情,慢慢的發現有些時候黑與白的認定其實並不是如此單純。「正義」是什麼?每個人總是認為自己站在正義的一方,但當兩種正義互相對恃,互為矛盾之時,究竟哪一方才是真正在做正確的事情呢?值得我們好好思考。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這是一本述說正義的書,書中從不同角度、不同的出發點,以及不同的利益原則來定義正義。本書作者桑德爾是哈佛大學的教授,也是當代非常知名的哲學家。桑德爾教授在哈佛大學開的「正義」課程堪稱為一則傳奇,1980年第一次開課時學生只有15人,近年則每每破千。2009年哈佛大學決定把這門課程向全球公開,將教授上課的實況剪輯成12個鐘頭,放在電視及網路上播放。另外教授自己也將教學內容寫成本書,闡述對於正義的思辨。
作者在書中一開始首先提出了幾個值得讓人深思的實例問題:「物價哄抬是否該禁?」、「精神受創可否獲頒紫心勳章?」、「紓困金可否用來分紅?」作者藉由這幾個實例界定出三個通往正義之路的不同出發點:福祉、自由、美德。
當我們想要探討何為正義時,若選擇不同的出發點,有可能會得到完全不一樣的答案。比如說遭遇天災時政府是否應該要抑制物價哄抬?若從「自由」的角度來思考正義,每個人都有貿易的自由,因天災對商品的需求變大,價格因此提高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若由「美德」的立場出發思考,我們則會想到當人們已經遇到災難,已經在很艱困的時候,還要花更多的代價來購買物資,這很明顯地並不符合正義原則。
作者在書中仔細探討正義思考三條路的各自優劣,先從增進福祉開始,重點放在若能達到「最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就能達到以福祉為出發點的正義。接著書中開始討論多種將正義與自由連結的學說,主要宗旨為「正義即尊重財產,尊重個人權力」,強調市場自由以及平等自由。最後作者開始詳細探討正義不可能從美德與良善分離的理論。
書中對於道德思考與政治思考的爭辯我覺得非常實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類似的正義思辨問題,例如若拆除一戶民房可以造福一整個社區,強制拆除民房當然違背道德正義,但卻符合「多數人幸福」的福祉正義,這就是因著出發點的不同而發展出的不同正義觀。
另外作者在書中提出了一個虛構的電車問題,值得讓人深思:「若你人在失控的電車上,電車原本的路線會撞死五個人,此時你可以決定將電車轉向,這樣只會撞死一個人。」這是一個道德兩難問題,仔細深思會發現其實社會上許多實際的問題都有著類似的道德兩難性。
作者在本書的最後提出了自己個人的正義主張,他表示自己較偏愛第三條路線,也就是培養美德和思辨共善。他強調社群意識是正義社會所必備的,若社會中產生道德分歧應要引進更用心用力的公共討論,這樣不只不會弱化互相尊重的基礎,還可以予以強化。對於不同的觀點,有時可以給予挑戰駁斥,有時則要學習傾聽。
我很認同作者的想法,生活在臺灣中的人一直以來都相當缺乏互相尊重的的觀點,非藍即綠的固有觀念深植在許多人的心底深處,在此背景下,對於正義的認定很容易就流於二元觀,只要跟自己的政治立場不相同,就無法去同理別人的想法,只能夠把自己的想法當作唯一的正義。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該學習道德正義,學習彼此接納,建立真正的正義社會。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