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中小學電子教科書發展與趨勢研討會】研習心得


這次研討會的主題主要在探討整個電子教科書在台灣的發展趨勢,會中由數個相關的論文發表將主題帶出。

會談中,許多論文的議題都讓我印象深刻,如在「產業趨勢與需求」一篇中,發表人提出了兩個電子書發展上的問題,一個是製作成本過大,另外一個是缺乏專業的數位編輯人員,都令我相當認同。

另外,因為自己本身是負責國小社會的電子教科書,而今天剛好有兩篇都是針對國小社會電子教科書的實際探討,對我而言相當受用。
一篇研究對社會電子教科書在課堂教學上的實際成效做了詳盡的探討,另外一篇則針對三家出版社的社會電子教科書做了相當好的版比,雖然使用的版本是100-2的電子書,和現在的版本多有不同,但在許多面向上也不失為相當好的參考標的。

下午的議題中,很大的部分在探討電子書的審查機制。電子書是否要像紙本教科書一樣?需要通過正式的審查?
有專家提出,若不經過審查,電子教科書永遠只能像現在這樣,當作紙本教科書的輔助教材,而不能一起加入選書。

我覺得這個論點相當有道理,但是要如何審查就是很大的問題了。電子書的內容之豐富、複雜,可非紙本所能比擬。
又另有專家提出,既然NCC可以審查電視節目,那應該也可以訂出標準來審查電子書。

說來容易,但我覺得實際上電子書又要更複雜,而且要做為教科書,審查標準勢必要比電視節目更嚴格,光以互動的形式、呈現的方式、載具的統一、檔案的格式等等,電子教科書有太多需要訂定標準,如果真的要審查,也是必要能夠有一個標準格式的電子教科書,審查才有意義。

但話說回來,若真的將電子教科書制式化,是否又會抹殺了電子書應該有的自由空間?雲端、互動、自由、共享,這些特性是近年資訊科技的走向,電子教科書應該要跟著趨勢走,而不應被制式化的法條侷限住。

總之,電子教科書是否要經過審查?要如何審查?我想會是一個很困難,但又一定要去面對的問題。

在最後的圓桌論壇一個校長提出一個有趣的論點,他代表學校方提出,教材可以由學校老師來創造、共享,甚至互相審核,有點像維基百科的概念。
這個觀點和業界的立場是非常衝突的,但相當有趣。

又我很喜歡圓桌論壇中,劉子鍵教授提出的一些想法,他聚焦在「認知負荷理論」,提出了幾個對於數位學習的質疑。

數位科技讓數位教材日新月異,越來越多方便的教材被研發出來,但有時可能要思考一下,是否在每個情境下,先進的數位教材都是適合的。
比如行動學習最近很流行,但實驗研究結果發現,實物+圖片+文字反而會令學生因為認知過載,使得學習成效不佳。
又「線上測驗」、「按按按」等都讓測驗變得更方便、先進,但劉教授提出,當老師看著學生的眼睛,親手將考卷發給學生,那感覺與效果會是相當相當不同的。

留言

熱門文章